教学科研
  •  
     
    教学信息
  •  
     
    教学研究
  •  
     
    教学成果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研究
守正创新,点亮生命课堂(转载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微信报道)
发布时间:2020-12-07    信息来源: 校长室    浏览量:

守正创新,点亮生命课堂

——无锡市民办辅仁中学观摩学习记

       无锡市民办辅仁中学是我校的联谊学校,该校坚持“传承道德文明,弘扬先进文化,培养创新能力”的办学宗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开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政治上能自辨,道德上能自律,学习上能自强,行为上能自控,生活上能自理”。自强不息成为辅仁师生的灵魂,辅仁教师,严谨善教,求真务实;辅仁学生,勤学善思,勇于创新,在各项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历届毕业生绝大部分达到重点高中录取线。辅仁毕业生,一大批就读于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南大等著名高校。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去年,我校组团两赴辅仁中学观摩学习,收获甚丰。最近,辅仁中学举办“涵养生命·守正创新·点亮课堂”——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我校第三次组团前往学习,辅仁中学内涵丰富的特色课程和聚焦核心素养的生命课堂,再次让我校青年教师大开眼界,收获满满。这里辑选部分老师的学习心得与大家分享。(孟新明 孙慧)


走进诗意课堂

语文组 孙慧

 12月2号我有幸来到无锡这座如画的城市,走进了辅仁中学两节如诗的语文课堂。让我眼睛一亮的是,两位教师演绎不同的风采,却展现了同样的精彩。

 品读·启迪·感悟

 诗歌教学从手法入手,在景的描绘与品读中感悟诗人蕴藏的情感。傅臻老师的《借景抒情之<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潼关>》,以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借景抒情为抓手设计课堂教学,赏析诗句的同时又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从最初的读准字音,读好节奏,到读出学生所描绘的画面美,再到读出学生所体会到的诗人表达的情感,朗读要求明确,轻重停连指导到位,朗读形式多样,学生朗读能力的提升清晰可感,这些变化体现出学生优秀的学习能力,更反映出教者优异的教学能力。另外,傅老师课堂容量很大,活动形式多样,却不让人感觉冗杂,这都得益于傅老师备课时的目标聚焦在备学生,深知学生的难点所在,适时点拨与引导。比如,在学生对诗歌的内容情感有了初步的认识后,适时补充的诗人写作背景和个人经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最后以补充对联的形式概括整堂课的教学重点,有画龙点睛之妙。


让课堂成为寻美之旅

 说明文教学打破常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在美的情境中寻找图画美与文字美。缪丹老师的《苏州园林》在一条优美的苏州园林视频介绍中展开。“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究竟美在哪里呢?简单的预习检查后,缪老师让学生默读课文寻找答案。本是一项常规的教学环节,却因缪老师精心选配的一首古朴舒缓的轻音乐,让课堂瞬间变得韵味十足。学生就在这种优美的意境中寻觅着苏州园林的美,课堂任务变成了一场寻美之旅。音乐声停了下来,大家都还沉浸在美的享受中,流连忘返。这样别具一格的设计自然换来了学生的踊跃回答。精彩的答案一个个呈现出来,学生从文字中对苏州园林的美有了深刻的印象,此时缪老师又播放了一条自己精心制作的苏州园林的视频,使学生对苏州园林的美又有了更加直观的认识。这时缪老师恰到好处的安排学生用朗读来传递这种美,环环相扣,再加上缪老师精彩的过渡语和富有磁性的嗓音,整堂课就是一场美的盛宴,让人回味无穷。
虽然只是短短的两节课,两位老师扎实深厚的教学基本功,大气优雅的教学风格,广博的知识,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灵活的教学机智,独到智慧的教学设计,富有艺术性的课堂,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观摩了两位老师的课后,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感慨万千。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自己虽然也认真投入,但跟她们比,实在还有大的差距,教学环节设置深度不够,点拨功夫有待提高。我将以这次名师观摩课为契机,努力向高水准看齐,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底蕴和业务水平,力争使自己的授课水平实现新的跨越。




既实且新 元气课堂

数学组 花萌

       作为青年教师,很荣幸学校能够给我这次机会去无锡民办辅仁中学学习。在辅仁听了两节课,分别是任教初二年级陈琰臻老师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任教初三年级江云华老师的《圆中常见的多解问题》,满满的干货,收益颇多。第一节听了青年教师陈琰臻老师初二(1)班的课,他带领学生们从平移、轴对称、旋转三个方面依次推进,探究了这三种图形变换下点的坐标变化,知识点与应用一一对应,到最后升华到规律周期问题。整个课堂都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多的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说,让学生合作总结,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总结出点变化的规律。本节课陈老师对教材有研究、和学生有互动,是一节非常有价值的课。江云华老师任教的初三(6)班一进去就感觉到不一样的氛围,非常有活力。江老师先是小试牛刀,从点在圆外和点在圆内为分类依据探究了简单的圆半径多解问题,再从弦所对的圆周角有两个且这两个角互补这个常见的多解问题出发,两个填空题的展示让学生初步感受圆中多解的题型。而后的两个题目则着重探究圆与直线相切时的多解问题。首先实战演练题探究了动圆与定直线相切的问题,江老师课前准备非常充分,让学生上黑板用准备好的圆形纸片展示与三角形三边分别相切时的位置,学生的积极性立马被调动起来。探索提升一题则上了一个台阶,通过探究动圆与动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还巧妙的与相似结合起来。江老师还将动点的运动速度与物理学中速度的竖直水平方向分解结合起来,学科融合令人耳目一新,大大简化了解题过程。最后由无锡市教育科学院陈江辉院长牵头,大家一起参与了评课。陈院长在会上提出了许多指导性建议,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提到的主题单元教学。初中教师在教授知识时,既要去了解小学就该内容的知识框架,也要主动去学习高中对应部分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从小学自然的过度到初中,也逐步渗透一些高中知识,让课堂有一定的弹性。主题单元教学让学生对知识有更为宏观与深入的了解,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大有裨益。本次辅仁之行的经验我将会好好内化,为接下来的教学工作提供强劲动力。


聚焦能力培养的活力课堂

英语组 尹洁

 此次辅仁之行一共听了两节课,分别是张晓宇老师的Newspaper reading以及丁燕老师的7AUnit6 Integrated skill,收获颇多。

 首先,在这两节课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辅仁中学的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只要老师的问题一提出,就会有很多学生手举地高高地积极发言,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师生互动非常融洽。其次,两位老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递,而且还注重学生情感教育,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张晓宇老师的Newspaper reading的题材选择紧扣8A Unit5与Unit6的话题Wild animals。通过北极熊面临困境的视频,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挖掘出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措施。在文本的基础上,呼吁学生保护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丁燕老师的Integrated skills教学设计科学有序,由简到难。在学生现场模拟点餐过程中,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如何用英语点餐,还有在点餐过程中如何合理点餐,做到不浪费,以及如何通过饮食保持健康,回归主题,How to keep fit。最后通过课外阅读的两篇小文章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拓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两位老师的课堂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处理阅读文本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停留在查找信息,而且引导学生挖掘文本,不断思考,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对于课外阅读的重视给我了很多的思考。我们的阅读大部分仅限于课本以及作业,非常零碎。并没有给学生展示过多与课文话题相关的系列文章。我们要将眼光放长远,将课外阅读带进课堂,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英语的魅力,在阅读中进行思考与启发,使课外阅读服务课内话题,并对课本内容进行延伸拓展,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地道英文,开拓学生对于某一话题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不仅实现英语的工具性,还要实现英语的人文性。


辅仁中学听课随感


语文组 姬姗姗

       12月2日,校领导组织我们赴无锡市民办辅仁中学参加“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活动。这次活动聆听了两位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傅臻《借景抒情》、缪丹《苏州园林》。两位老师广博的知识,自然大方的教态,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真实情感的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就所听两堂语文课具体谈谈我的收获。
       一、匠心,打造精品课堂
       两位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过渡语富有设计感,两人的过渡语将课堂的每个版块衔接得十分巧妙。
傅臻老师以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昔人论诗,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为开篇,引入本课重点——借景抒情。后又用“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等诗句将课堂中的“绘诗景”以及“悟诗情”串联。缪丹老师用清代钱泳《履园丛话》中的“选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的,最忌错杂,方称佳构”引入苏州园林的架构,引导学生赏园林之构析园林之美。后又借用宋代郭熙的“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承接对拙政园的评价并拓展延伸到其他园林。
两位老师过渡语设计精巧,不仅引入课堂重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这两节课都选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名人名言作为过渡语也足以见得两位老师的文学功底。
       二、诵读,品味经典雅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古诗也曾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的重要性可见一斑。所以,我们说学好语文诵读为先。
傅臻老师的这堂课多次设计诵读环节,让学生自读、范读。老师点评后范读,再请学生齐读,最后请学生在理解诗文的基础上,注意节奏且带着情感诵读。缪丹老师则是让学生通过多次诵读不同的两段语句,比较鉴别,感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以及端庄典雅。这种不断诵读的方法能够使学生很好的体味到文章以及诗文的语言、情感等。两位老师不仅关注语文课堂上的诵读还重视培养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三、自主,体验学习快乐
       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傅臻老师在讲解《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设计了赏析、诗歌感情领悟等题目,坚守主导地位逐步引导学生探索答案。在学生很好地掌握了诗歌学习的方法后,傅臻老师将《潼关》这首诗交给学生去小组探讨,根据学生自学所得去总结概括,便于学生理解的同时也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感受学习的乐趣。傅臻老师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但课堂却并没有因此而显得无组织,反而十分高效,可见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教师要具备在课堂上进行“二度备课”的能力。
       课堂自主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生的主人,才能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每每参加此类学习活动总是收获颇丰,我深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肩上的责任,我将会学以致用,不断进步,将真正好的课堂呈现在我的学生们面前。